为什么动物有领地意识?

陈妤晗陈妤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就要从生物的进化历史说起了,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要为生存而斗争——为食物、为配偶、为领地……而在众多的争斗方式中,动物学会了通过发出警告信号来恐吓对手,从而避免了直接与敌人厮杀;对于胆敢入侵领地的外敌,进行驱逐或者杀死,保护了族群的安全和利益。这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众多动物的祖先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保证了种族得以延续。所以这种警告—防御的反应机制被遗传了下来。 那是什么让领地意识成为了一种遗传特性呢?这要从脑的结构说起,人类的脑和很多动物的大脑都包括一个类似的结构叫做杏仁核(Amygdala),这是一个调节情绪的区域,参与恐惧、愤怒等情绪的加工过程。

近年来有很多研究都表明,杏仁核参与了对情绪性事件的长期记忆,也就是说,当动物看到某种特定的事物的时候,杏仁核会激活过去有关的情绪性记忆,以此来指导当前的行为。比如看到火光动物会逃跑,看到主人会高兴地摇尾巴。这些记忆都是“闪回”式的,即只重现过去的某个细节,让动物对当前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 而领地观念实际上也是这样形成的。当动物看到陌生动物和它们陌生的区域时,杏仁核启动了对外敌入侵的恐惧程序,释放焦虑和生气等负面情绪到大脑其他相关区域,最后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形成了领地保卫行为。因此可以说,是杏仁核将过去面对外来入侵者的恐惧情绪和现在面对新事物的紧张状态连接了起来,触发了对领地的捍卫反应。

当然,不同物种的神经系统存在差异,很多动物并没有杏仁核或者只有小小的杏仁核,但是相关的实验证据依然支持上述理论。例如在研究鸟类记忆的时候发现,鸟类的视网膜和大脑皮层可以感知光线的时间长度远远超过了1秒——这是人类双眼同时睁开的时候能看清楚物体最短的时间。

而视网膜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是在高级视觉加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神经通路。许多鸟类都可以记住自己找到的食物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以此作为线索来找食。如果一天找不到食物,它们可以在第二天沿着同样的路线找回来,连续几天都不出错。这就相当于人类记忆力里的场景和情节记忆,当然也会涉及到位置的记忆。而且,已经有不少研究证明,鸟类的杏仁核和其他一些大脑结构在情绪加工方面和人有着诸多类似之处。

姬孝萍姬孝萍优质答主

其实动物界中的领地意识和人类的某些意识是差不多的,都属于占有意识。只不过人类是对外界一切东西有占有意识 ,而动物只对自己生存范围之内的事物有领地意识。这些行为都是属于他们的本能。

很多的动物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繁衍地,那么他们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片生存空间就是所谓的领地。在众多的条件中,食物和安全因素是最主要的。像一些群居性的动物例如狼、狮、豹等,他们一伙的成员很多,他们要保证自己的这一伙子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空间,所以说他们必须拥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他们的领地就会大一些,像豺、狐、黄鼬等中小型的食肉动物,他们一伙子的成员会少一些,他们要的食物会少一些,而且他们所面临的威胁会大一些,所以他们的领地面积会小一些。当他们认为那一片地方足以提供自己一伙子生存所需,那么这片地方就是他们的领地。

在自然界中,很多食肉类的动物,他们会在自己领地的周边撒尿或者用爪子将地面挠花,以显示这个领地已经被自己占领了,如果有不自量力的去侵犯他的领地或者挑战当家的,那么等待他的是领地之王的一顿狂揍!在自然界中,强者为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