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是什么科动物?
貂是鼬属的动物,所以和老鼠一样属于啮齿目中的鼬科,不过,虽然都是鼬科,但貂与大名鼎鼎的毒师黑鼠却并无亲缘关系。 貂体长一般不超过40cm,有的种类只有20多cm,在所有的食肉动物中体型排第7位;体重最大的是兔貂(Chrysospalax rufus),达1.5kg,最小的则是南美水貂(Neofelis colubrina),仅有80g重。 除了体型较小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那一身华丽而昂贵的“外套”,正是由于有这一身好衣裳,人们才会想到将它用来做衣服原料。事实上,在自然界,天敌们可不会给它们什么优待,捕猎者会轻易地抓住它们,因为它们的皮下既没有脂肪也没有肌肉,只要被锋利的手指轻轻一挤,血液就会涌出来。
虽然名为貂,但却不是以鱼类为主的食性,实际上它们的食谱广泛得多,在野外,它们会捕食昆虫、蜗牛、蚯蚓、两栖类动物、小型哺乳类动物等,而在围猎方面,他们可是行家里手。 为了捕获猎物,他们会将嘴里的尖牙磨平,然后用柔软的喉咙去吞食食物——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它们的确可以像蛇一样将整个头塞到喉咙里进行吞咽。
晏燃优质答主貂,汉语拼音:diāo。是哺乳纲、食肉目、貂属的貂科动物,共2属8种(另有争议种类4种),中国产1属3种。其中水貂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欧洲;斑浣熊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貉原名“狸”,主要分布在亚洲。除水貂人工养殖历史比较悠久,形成笼养型和放养型两大类型品种外,斑浣熊和貉尚处半人工养殖阶段。
貂体形细长;四肢短,前后足均具五趾,趾端具锐利钩爪,彼此并拢时可作梳刷自身皮毛用;听觉灵敏,听膜坚韧,视觉较弱;毛被丰厚,下颌长有流苏状胡须;耳壳大且直立,略具切迹;尾毛浓密,其长短有显著的种间差异;通身的毛色乌黑光亮,腹部较浅。
貂栖息在沼泽、河流、湖泊和海边等地区,多栖居于溪河两岸草丛中,常筑有较隐秘较精致的巢穴,亦喜占据兔穴或石穴,夜行性。肉食,主食鱼虾、水生昆虫、贻贝、蛙、雏鸟、鼠类,偶尔也吃水生植物。每年4-5月发情,通过复杂的求偶仪式,雄兽将雌兽压在身下进行交配,孕期1个月左右,每胎产5~6仔。冬季毛茸华丽,用途极广,毛皮为珍贵毛皮兽,毛皮价值极高,肉和脂肪可药用,有祛风镇痛,固精壮阳等功效。在中国主要产在东北和内蒙古。
貂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形声字,形旁“犭”表示本义为动物,声旁“肖”表示本字读音为“xiāo”。“貂”字在古代有下列演变过程: